融合傳統與現代 台灣藝壇女強人
「嫁」了給京劇的郭小莊
【大公報/葉中敏】
1988-09-25

傳統與現代的結合,是郭小莊多年以來在京劇藝術上追求的目標。

舞台下的郭小莊,似乎也在體現著另一種「傳統與現代」的組合,她在演出京劇的同時,拍過電影、電視,還經營一家文化事業公司,出版京劇錄音錄像,她曾經赴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,還曾獲得台灣的「十大傑出女青獎」、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「亞洲傑出藝人獎」等。她打扮新潮、很有自信,有強烈的事業心,是一位典型的「女強人」式的現代女性,但同時她又是一位內在的、忠實的傳統藝術追隨者。

十月下旬,應市政局「亞洲藝術節」的邀請,她將率領「雅音小集」一行四十二人來港,在大會堂演出四場,劇目為《王魁負桂英》與《紅娘》。郭小莊過去曾經兩度來港演出,演過《梅龍鎮》、《活捉》等劇,但距今已有十年時間,而且,這次是由她「掛帥」,帶領自己整團的人前來,對她來說,無疑是多年努力能否獲得香港觀眾接受的一次考驗。因此她對此行十分重視,日前先行來港拜會有關人士,十月上旬還要再來展開宣傳活動。

郭小莊今年三十八歲,原籍河南,生長在台灣,其父是戲迷,因此七歲就把她送進「小大鵬」科班學藝,坐科十一年,十八歲畢業,加入大鵬劇團。在學藝期間,她「四大名旦」的戲都學過,能唱花旦戲、也能演青衣刀馬,唱唸做打都有比較紮實的基礎。

「認識俞大綱老師,是我一生事業的轉捩點。」談到自己成長的過程,小莊總是念念不忘這位已故的恩師。

在「大鵬」期間,她為了提高、充實自己,一邊演戲,一邊到「淡江文化大學」聽課,當了俞大綱教授的學生。俞教授教她唸古文、詩詞、元曲,啟導她思考藝術上的問題。而更難得的是,俞教授本人精通戲曲音律,且能編寫劇本,一九七一年,他為郭小莊「度身打造」,編出了新劇《王魁負桂英》。劇本借鏡川劇等地方戲的手法,加強描寫人物性格,重新設計音樂和唱腔,加上現代的舞台聲光效果,公演後使一貫慣看傳統舊劇的台灣觀眾頓覺耳目一新,而郭小莊也自此一砲而紅,成為眾所矚目的京劇新星。

一九七九年,在包括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等人的支持下,郭小莊成立「雅音小集」,全副精神從事京劇的改良與革新。除了傳統劇目外,「雅音」每年均推出一齣新戲,九年來先後上演過《白蛇傳》、《感天動地竇娥冤》、《梁祝》、《韓夫人》(即梁紅玉)、《劉蘭芝與焦仲卿》、《再生緣》、《楊八妹》、《木蘭從軍》及《孔雀膽》等新戲。這些戲雖然仍是傳統故事,但「雅音」在演出時都作了新的演繹,主要是加快了劇情發展的節奏及豐富了舞台表現手法,比如使用數十人的樂隊伴奏、伴唱和用「大鼓書」的形式先向觀眾講述劇情,加上改良髮飾、服裝和化粧等,使演出增添了不少現代感和新意。成立以來,「雅音」推出的新劇都很受歡迎,而且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大學生成為座上客,他們多是以現代的藝術眼光去欣賞「雅音」的演出,從而慢慢理解、接受了傳統的京劇表現手法。

當然,在贏得新觀眾讚賞的同時,郭小莊和她的「雅音」多年來也受到不少壓力和批評,一些老觀眾認為她亂改瞎編、離經叛道,甚至有人指責「雅音」演出是抄襲大陸的作品。但亦有一批「有力人士」和熱心觀眾給郭小莊撐腰、支持,因此「雅音」得以年復一年的演出下去。

對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和理想,小莊始終是一句:「衣帶漸寬終不悔」,她甚至笑言自己已經「嫁」給了京劇,連終身大事也給耽誤了。京劇藝術到底為什麼這樣吸引她?

「我覺得京劇藝術有最多的美,也有最多的真。這真和美,就是吸引我去努力追求的原因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