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國劇傳統應否新生
【中央日報/孟瑤】
1979-06-06
五月中旬,「雅音小集」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兩天,造成空前盛況,從而也掀起愛好戲劇的老少觀眾對傳統戲劇的關切熱潮。「雅音」這次打出的旗幟的「國劇傳統的新生」。所以兩天戲碼的安排,「夜奔」與「思凡下山」是中規中矩的傳統形式演出;「白蛇傳」則在求新求變的企圖下,予傳統形式以突破與創新。由於兩日演出的成功,引發了專家們與觀眾們的許多意見。有贊成的,他們是根據進步的觀點,認為國劇傳統應該新生是必然的要求;反對者的理由,則是怕作法不當傷及已有的優美形象而面目全非。
回顧史跡,我國戲劇始於歌舞,而宋雜劇金院本,而元曲,而崑曲,而皮黃(國劇)。崑曲自明嘉靖年間魏良輔吸取南北曲之長改良崑山腔,由梁辰魚引入戲劇「浣紗記」後,發展至清乾隆,已有二百多年歷史。那時的崑曲,無論音樂、舞蹈、文學……都臻極致,然因曲高和寡,逐漸失去大部份觀眾的喜愛,而變成少數專家們手中的珍玩。舞台被冷落了,大部份觀眾被摒絕於劇院門外。至乾隆五十五年,高朗亭等率領四大徽班進京,他們來自田間,野調無腔地,唱出了大眾的心聲,而贏得了喝采。就這樣,便輕易地取得崑曲的權杖,成為傳統戲劇的新生下一代。在發展的過程中,它承襲了崑曲全部遺產,而使自己更壯大、更精美。這樣向前邁進,經過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同治,至光緒年間,由於慈禧的喜愛,王孫的嗜好,使它無論音樂、舞蹈、服飾……日新月異,而攀援至精美舞台藝術的極峰;於是梅蘭芳不同於陳德霖,更不同於梅巧玲;余叔岩不同於譚鑫培,更不同於程長庚,由於不斷地求新求變,從而使傳統戲劇進步而更上一層樓。但任何藝術形式最精美的時候,也就是僵化老化而趨於死亡的時候。皮黃(國劇)也逃不出崑曲一樣的命運而日薄崦嵫了。目前沒有因僵化老化而死亡,是由於政府的大力提倡,但光芒有限,所能吸引的觀眾也有限,它就這樣苟延殘喘著。這次「雅音」演出,以嶄新的面貌出現,因而贏得無數年輕觀眾的喝采,眼看這傳統藝術在新生中承傳了下去,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!
國劇傳統應該新生,本是無可置疑的事,因為時代變了,生活的節奏加快,個人的閒暇減少,能有往日后妃王孫們閒情逸致的人畢竟不多,國劇若不能刷新其面貌,便不能適存於今日的環境中,已是鐵的事實。但許多人雖也有這種看法,卻由於對這精美藝術的過度喜愛,唯恐任何拂拭,都有傷這傳統藝術的原始面貌,而不容人輕動。但,這是杞憂。因「雅音」領導人郭小莊出身大鵬,曾長期受過國劇的最嚴格的基本訓練,所以有極正確的看法。只看她安排一天崑曲演出,就正說明她對這傳統藝術的摯情;而她創新時又如此小心翼翼毫不敢傷及已有的象徵風格,更說明了她對這傳統藝術的正確認識。只為她在傳統藝術的母體裏胎息了這樣久,一朝奪胎而出,所給我們的印象是:她酷肖父母,她恪守祖遺,她又為舊有的環境開闢了一片新天地。但她這一次演出的成功,對整個劇運說,還只是起步,怎樣使這剛出土的幼苗更茁壯碩大,才是我們今後更應該做的事:戲劇家與文學家們應該忙著去創作或改寫劇本;音樂家應該設法使這比較單調的音樂更繁富起來;舞蹈家應該設法引入新血輪;甚至於觀眾,尤其是年輕的觀眾,應該永遠以最大的熱情來支持與喝采!這剛露頭角的「雅音」風貌太可愛了,我們不允許它在惡意的摧殘下夭折!應該在今日的舞台上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的出現!所有真正愛好國劇的人,應該光明正大、磊落坦蕩、無私無我地伸出溫柔的雙手,對這剛出土的幼苗予以細心的照拂與灌溉,讓這一朵奇花,在自由中國的領土上盛開、怒放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