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小莊更成熟了
排演「白蛇與許仙」深有所悟
【聯合報/黃寤蘭】
1979-05-02

「雅音小集」的成員辛苦地排練著,乍暖還寒的天氣裏,汗水溼透了他們的衣衫。

從一年前整理出新的「白蛇與許仙」劇本,到兩、三個月來大夥廢寢忘食地排練,堅硬的地板摔得他們渾身青紫纍纍,總算在昨天的「盜仙草」排演中,看出辛苦的成績來。

郭小莊說,這齣戲使她演員的生命真正的成熟了。『我領會了什麼叫演員自己的意見。過去就算在排俞(大綱)老師編的「王魁負桂英」時,我都是遵照前輩的指導,循舊方子排戲,「白蛇與許仙」才真正放進了自己的感情,在唱腔和身段方面有了新的設計。』

新編的「白蛇與許仙」分十場戲,這段淒美的民間故事,被他們處理得纏綿細膩,除了保存傳統的表演技巧外,更輔以現代的演出觀念,特別著重戲劇結構的完整性與人物心理刻劃的連貫。聶光炎做的舞台設計,和部份以實物代替抽象的佈景,更能烘托出強烈的戲劇效果來。

十場戲分別是「借傘遊湖」,除了保留俞老師的詞句外,唱腔全部新編,每句都有身段,處理得詩情畫意;「結親」,加上多種曲牌,感覺上輕鬆悅耳;「法海坐帳」,舊劇中只有法海獨唱,此處加上天兵天將齊舞,襯托得法海更見威儀;「酒變」,加快板,反映出白蛇內心的矛盾;「守山」和「盜仙草」,這是全劇的高潮也是改變最多的地方。

舊劇中「盜草」只用幾句話就讓白蛇拿到仙草,為許仙治疾,這裏卻讓白蛇歷盡千辛萬苦,在完全力乏為天兵制服時,南極仙翁才及時出現,感動之餘,贈以靈芝。除了詞曲新編,動作也更活潑多變。

中場休息完後是第七場「金山寺」,由於國父紀念館舞台夠大,這場特重大場面的氣勢表現,水漫金山寺的浪濤不像從前只揮揮旗幟,而是以彩帶的波動來表現。「斷橋」的唱腔激昂悽厲,「產子」悲深愁長,最後的「合缽」又是一個高潮,母子、夫妻生離死別之情,配上空板及快節奏的大鼓,快速的燈光變化,使人類的至情表現達於極致。

演出日是五月十七、十八二天,入場券在功學社、台聲樂器行、博士書局、敦煌書店、宇音樂器行、獅子林商業大樓三樓八十六號發售。